太和祥光佑鄜州——陕西延安富县太和山道观

2016-04-06
681

  整理/张选民 宋龙    摄影/杜延贵 来源:三秦道教2015年4期

 






  俯瞰今日延安富县县城,五山环抱,五水相绕,五路汇通;一道洛河水,顺川绕城穿过,把整个城区勾绘成一幅负阴抱阳的太极图。而座正居北的大山,就是久负盛名的县城景区道教胜地——太和山。

  太和山脉源于榆林佳县白云山麓。山脉犹如巨龙腾跃,自北草地向南而行,一路之上,连绵穿梭于莽莽苍苍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之间,蜿蜒数百里,来到鄜州胜地后,便停住脚步,昂起龙头,盘居要塞,镇守一方。

  太和山因其山势雄伟秀丽非凡,人称凤凰山。山之左右两侧,极对称地伸出两座侧峰,犹如两条苍龙,与挺拔浑圆的凤凰山形成二龙戏珠之势。山前五条河流环绕长流,五条道路汇通而过,形成五水、五路相交之态,更有东山、西山、柏山、骆驼山四山拱围朝拜之天成景象。故而隋朝时筑“五交城”,设置洛交县。大概就在隋代,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传入鄜州,凤凰山就有了道观,随香火之旺盛,信众之普及,而以太和山之名代替之。

太和山道观始建于隋,至今约1400年,饱经沧桑,屡毁屡建。如今当地仍健在的老者亲见过自隋至清代所立各类功德碑共五十余通。可惜多被挪作他用或被毁,幸存五通中,一通为明朝,其余四通则为清代所立,字迹尚可辨识一二。其中一通功德碑虽碑头残损,但碑文大体内容,尚可通读,主要称颂清光绪年间州城北教场人宋高娲首倡并四处奔波募集重修太和道观之功德。碑文中插叙一故事,颇为神奇:

清光绪十六年(1890),鄜州城北教场平民宋高娲,大号宋汉贞,为人忠厚,持家勤俭。这年春耕,借舅家耕牛种田,在还牛途中,行至采铜川安沟村前一老槐树下,忽遇一黄袍道人,问他姓名及前山(指太和山)为何名。汉贞乃一农人,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道人见状,点化道:“无名之话莫人听,手执弯镰定乾坤。劝君即早修庙宇,二九加八有劫临。”言罢,授其一面铜锣,倏忽不见。宋高娲及州人甚为奇异,尤为四句话中最后一句,至今难以揣测臆断其中所指含义。然而,此奇遇之后,平日木讷少言的宋汉贞,一改常态,心智顿开,竟由言拙舌笨之文盲,化为预言醒世之先知。得道后,仍自食其力。却于农闲之时,每逢州境四邻八乡集会之日,驮一驮粽子,很快卖完后,站立高台之上,敲起所授铜锣,弘扬道法,预言时势,向人劝善。口齿伶俐,滔滔不绝,号召州里乡人,上布施重修太和庙宇。    

他还东去宜川而山西,西至太白而甘肃,北上延安,南下中部,游说募集,风餐露宿,不辞辛劳,至真至诚。遂感动众人,纷纷布施募捐,于是太和山道观庙宇得以全面修复,重放异彩。更为奇异的是,所出预言,多有应验,四邻八乡,有口皆碑。宋高娲遂被人誉为“宋神仙”。其传奇故事及重修太和山之功德流传至今。而“宋神仙”的宋氏族人及其后代,今仍生活在城内北教场等地,秉承其与人为善、诗书继世、忠厚传家、勤劳致富之遗风,而生生不息,兴旺发达。

还有一“瞎骡子驮水”故事,也颇具神秘色彩。当宋神仙及其他首事人商议复修太和山道观时,鄜州城人高立基除尽其所有募捐外,还将自家的一头瞎骡子献出,交工匠修建时下山驮水。说来奇怪,人牵瞎骡子下山驮水三日后,瞎骡子竟能自行沿陡峭崎岖的羊肠小路走至山下河渠泉边,而每每便有过路人主动给驮桶灌满水后,瞎骡子无须人管,将水驮运至山顶,照常日每,长年累月。及至太和山道观修复竣工,瞎骡子也力竭而殁,颇为神奇,人传此乃神仙所遣使之然也。

经过宋神仙及民众工匠数经艰难,几易寒暑,太和山道观庙宇的修葺,终至民国十三年(1924),蒇事竣工。兹后,太和山香火不绝,蔚为景观,堪称鄜延名胜。

1947年,胡宗南围剿陕甘宁边区,“国军”将玉皇楼等道观建筑拆毁用作工事材料。加之飞机狂轰滥炸,道观面目全非。

“文革”前,太和山孤存的娘娘庙,尚有三几个善男信女,开荒种地,维持看守。香火寥寥,枯草萋萋。“文革”开始,北教场大队红卫兵上山拆下娘娘庙的木料砖瓦,盖了队饲养室。随后一群“小将”拆毁娘娘庙宇,砸烂塑像及铜像,批斗并遣散了守山的善男信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县上建自来水厂修大型蓄水池时,将那五十多通石碑,大多裁成方石作铺底镶边之建筑材料。此后,太和山上只剩残砖破瓦和山脚下一座破旧的戏楼。香火全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统筹规划,先用十多年时间,每年春秋组织动员全县干部群众,在太和山遍植松柏,精心管护,现已蔚然成林,郁郁葱葱。接着又引进社会有识之士,投资共建太和山景观。最先有宗教人士王喜梅,不顾年老体弱,四处奔波乞缘,呼吁重修太和山道观……

  1995年后,信士杨宝儒、王延峰、高生明等相继响应加入,发宏愿,投巨资,率工匠,请高士,仿其旧制,广其规模,重开修复宫观之兴。到1998年,道观已初具雏形。止2003年,工程竣工,对外开放。

此次修复太和山道观共计投资约千万元,建成以道教为主题内容,辅以儒、释教等各类大小庙宇四层台52座98楹。计有:玉皇楼、祖师大殿、佛祖殿、灵官庙、五龙宫、娘娘庙,石牌门三座,门楼三座,碑亭一座,耳亭两座,以及四大金刚、八大元帅、二十八宿等各路神仙庙宇。号称“天下第一古铜钟”的国家一级文物——宝室寺铜钟,就悬挂在玉皇楼的钟楼上。另有“太和乐楼”一座,住宿窑房38孔(间)。山下山门内,建起综合楼、太和宾馆、山门牌楼。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富县道教协会也经批准,于2009年11月在此成立。县文物旅游部门将太和山列为县重点文物旅游景区。

十多年来,太和山又新增多处殿宇,占地面积达274.5公顷。太和宫祖师正殿、元辰大殿、观音大殿、财神大殿等诸多灵佑之事,已在富县及周边地区口耳相传。太和山一年一度的“四月八”七日庙会,人山人海,盛况空前。汉中市方志办原主任郭鹏先生,于2004年9月25日登富县太和山,触景生情,有诗赞曰:太和天外秀,举步登山颠。钟声闻远近,逢人说宋仙。

另外,笔者在太和山道教文化景区的恢复重建过程中,曾多次考察学习,发见了两块方形箴铭石刻,上刻有得道之士所撰写的诗文。其内容大体为融有道家思想,兼备儒、释两家学说,结合本人的处世经验及观念而成的劝世教化之作。现将其诗文转抄附后,以使观者能从中得些教益。


附一、青笠山人劝世歌

劝世人要学好,安分守己无烦恼。第一莫想造孽钱,孽钱终归孽路跑。第二不可逞凶恶,几个凶人凶到老?第三不可贪酒色,酒鬼色鬼命不保。为人最怕使心计,阴谋诡计引火草。人未烧时先自烧,害人害已没分晓。处世且莫嘴伤人,搬弄是非祸不小。举头三尺有神灵,报应到来明白了,不如安分守己学善良,一片良心无价宝。

劝世人多作福,孝敬父母如拜佛。长将忠厚教儿孙,莫重资财轻骨肉。兄弟和好家道兴,一门忍让添福禄。克勤克俭是本分,施孤济贫胜储蓄。一念善心达天堂,一念慈悲光地狱。倘若念念存好意,欢天喜地万事足。更买善书劝世人,譬如深夜点明烛。莫道冥冥无主张,而天矮矮果报速。和善之家有余庆,算盘到底莫出入。        

附二:宋神仙民间故事

清光绪年间,原鄜州城内出现一位不识字的农民预言家——宋汉贞。他手持铜锣,连续击鸣,然后眼观黄表,口出预言,滔滔不绝,预知几十、百年后事。由于他的预言屡试不爽,逢时成真,路人皆知,大人小孩都称其为宋神仙。

1、宋神仙有次赴隆坊卖粽子,当地久旱无雨,当地百姓对宋神仙讲,“你是神仙,可否祈雨”?宋神仙对天空大吼三声,雨顺时而下,持久不歇,旱情大解。

2、宋神仙一次布道过程中路经陕西沔县,发现当地麻雀成灾,偷食谷物,百姓甚为苦之。宋仙当即手持黄裱,小念符咒,不日雀无几。

3、据后人回忆,宋神仙每次赴延安、隆坊、店头、扶风等地布道,早起告知家人,当晚即返回家中。

4、据宋神仙后人回忆,宋神仙生平以做生意为机,广为传道,“劝善醒世”。遇到穷困老残者,其所售食物尽为赠送。其言多以劝善为主,其言又多测及后世重要变革。其布道范围甚广,远至山西、河南、甘肃等地;往往“驱赶毛驴、驮些粽子蔬菜,往各处赶赴集会”;手持铜锣,眼看黄裱,道尽后世之事。

5、后人称,古代预言作品以刘伯温《烧饼歌》,袁天罡、李淳风《推背图》,诸葛亮《马前课》,姜子牙《乾坤万年歌》,铁冠道人《透天机》、邵雍《梅花诗》,黄药禅师《禅师诗》最为著名,但多隐晦。唯有宋神仙预言之语多为平民视角,预言之事多涉及后代重要变革,且尽为后世验证,并有早时石刻为证。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