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道教活动

2025-07-16
0

来源:《陕西省志·太白山志》第四篇 文化文物, 第三章 山城文化,第五节 宗教文化

https://dfz.shaanxi.gov.cn


陕西省志 第八十一卷 太白山志.jpg

太白山道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太白山乃道教三十六洞天的第十一洞天。早在西汉成帝时,已有太白山神。唐代,道教大兴,太白山香火鼎盛。因太白山位于京畿近郊,虔诚的道教徒便入山修道。孙思邈、郭休、王休、李浑是此时太白山长期修道、炼丹的名士。唐玄宗十分信任太白山上的道士李浑,便封太白山神为神应公,太白山便成了当时道教的圣地,一时上山求雨之风盛行,有“神湫灵泽”传于后世。五代、北宋时,道教仍兴盛不衰,延至明、清。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创立道教全真派,与道教正一教派分庭抗礼。元代,全真教已居统治地位,汤峪口龙山道观,颇具规模,闻名秦中。同时,其弟子马丹阳在竹峪(今周至县竹峪乡丹阳村)修建丹阳观,盛极一时。

元至大三年(1310),全真教已成为道教中最大的一派。由于教祖王重阳是关中人,又有唐、宋以来各朝对太白山神的崇褒封号,故太白山成了关中道教活动的圣地之一,全真教迅速发展壮大。当时在山域内较大的庙群有远门口、楼观庵、钟吕坪、汤峪口、斜峪关、鹦鸽、桃川和斗母宫至大爷海登山路沿线。元代,远门口曾是登太白山朝拜的主要通道。

明、清时,眉县汤峪楼观庵庙宇颇为壮观,是坤道集中地,因其与周至楼观台乾道驻地东西相望,故曰“西楼观”。钟吕坪是道教八仙修炼过的地方,自魏、晋、唐、宋以来即为关中胜景之一,在东坪、中坪、西坪上修建有玉皇宫、老君洞、斗母宫、八仙殿。金、元、明、清以来,在登太白山的道路上,每隔20里左右便有一处庙宇,从山口直至山巅。

太白山《王母宫——清张真人道行叙》碑文载:“张真人者,派名圆泰,号一清子。”张圆泰20余岁投太白山大爷海脱俗入道,从师赵真人,道徒众多。光绪庚子岁(1900)大饥饿殍,圆泰概出太白山大爷海下院王母宫积粟救饥。宣统年间(1909~1911),圆泰费己囊百余,劝戒鸦片,修合丸散药剂为民疗疾不取分文。圆泰修道太白山时,置买良田,增修大爷海斋房及文公庙、神鬼二洼、上下板寺、土洞庵、养马滩、四嘴山庙宇百余间,聚道徒三代,并收藏有明洪武版《道德经》及其他经典。

道教修炼的具体方法有:眼饵、导引、胎息、内丹、外丹、符篆、房中、避谷等。其宗教仪式有:斋醮、祈祷、诵经、礼忏等,其根本经典为《道德经》,还有道家音乐,均是道教文化的精髓。

民国时期,提倡拆庙建校或以庙设校,土匪盘踞庙宇,危害周围人民;大小军阀扩军混战以庙宇为营房,使太白山道佛名观寺院遭兵灾匪患之祸,后在官方剿匪和消灭地方军阀势力的战火中多毁为废墟。

20世纪30年代,李至昌在大爷海道院任道长,有徒2人。何宗任青牛洞道观住持,收李白生为徒。王理宗任远门口保安宫道观住持,收张宗宽为徒。1945年,眉县汤峪青牛洞道士李白生与张宗宽相识后,精心研究草医。

建国以后,在残存的庙宇中,还有一部分道士从事宗教活动。“文化大革命”时期,山上建筑物多被毁,道士匿迹。1978年后,人民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宗教活动恢复正常。拔仙台、大爷海道观有道士5人(其中乾道4人,坤道1人)。传统的农历六月太白山庙会亦已恢复,且规模不断扩大。

晚清时,道教由道会司管理。新中国成立后,周至、眉县、太白县先后成立县民族宗教事务局。1984年,周至县成立道教协会,道人开始实行自治管理。1989年11月,眉县道教协会在钟吕坪成立,后迁至汤峪口太白庙。道教各宫观庙庵道士,由县道教协会遣派调任,报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备案。20世纪90年代以来,钟吕坪、青牛洞、太白庙、王母宫及太白山上道观的乾道、坤道均由眉县道教协会派任。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