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大足石刻志》出版发行
来源:中国方志网 https://www.difangzhi.cn 2023-09-11
大足石刻一般为今大足境内整个摩崖造像群(含少量圆雕、浮雕)的总称。它肇于初唐,兴于晚唐、五代,鼎盛于两宋,余绪延及明清及民国,前后绵延1200多年。多为佛教造像,亦有道教及儒释道三教造像,自然分布点100多处,总数达5万余躯,铭文10万余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大足石刻是天才的艺术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佛教、道教、儒教造像能真实地反映当时中国社会哲学思想和风土人情;大足石刻的造型艺术和宗教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1999年12月以“大足石刻”(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5处为代表)之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足石刻志》由大足石刻研究院编纂,历时两年多完成。2022年10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2023年8月发行。全书大16开精装,136万字,照片510余幅,图文并茂。除综述、大事记、附录外,共15章62节,客观记述了1949—2020年大足石刻文物事业的发展历程。
《大足石刻志》是“大足石刻人”的“族谱”和“家史”,力求实事求是,体现时代特征、大足石刻特色,客观记录大足石刻现状和文物事业发展历程。该书全面客观记录大足石 刻的现状和1949—2020年文物事业的发展历程,总共分为综述、大事记、上下二篇及附录四部分,约67万字;记述时限自1949年起,至2020年底为止。上篇大足石刻收录大足区行政区划内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石窟以外的其他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和馆藏文物作为附录收录。上篇收录的大足石刻按遗存地龛窟编号排序,收录到附录中的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和馆藏文物按文物遗存年代分类排序。下篇文物工作以大足石刻文物工作为主,兼及其他,主要是文物机构、文物法规、文物管理、申报世界遗产、文物保护工程、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科学研究、对外宣传、传承利用、人物等与大足石刻文物工作相关的内容。人物传以“生不立传”为原则,收录大足石刻历代建造者和为大足石刻文物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的社会各界人士。
作者简介
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石刻博物馆)为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物局)所属副厅级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委托大足区管理,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大足石刻保护、研究、管理和合理利用等具体事务性工作,系大足石刻保护管理机构。
丛书信息
大足学研究文库(共5册), 这套丛书还有 《安岳卧佛院考古调查与研究》《大足石刻编年史》《大足石刻研究与欣赏》《大足观音造像研究》 。 (重庆市大足区地方志编修中心 豆瓣读书)
大足石刻何以走向世界
来源:重庆日报 2025-06-05
南宋之后,昔日在大足一地大规模的石刻造像之声,渐渐平息下来。大足石刻这座田野之中的艺术圣殿,悄然矗立在崖壁之上,少有外界学者关注。
1945年,由大足本土学者陈习删主纂的《民国重修大足县志》一书,送往当时西迁至重庆北碚的中国学典馆印刷,时任馆长杨家骆极为重视其中的石刻史料记载。当年4月,他邀集马衡、顾颉刚、何遂、傅振伦等15位著名的专家学者,组成“大足石刻考察团”实地考察。此次考察历时7天,对北山、宝顶山石刻“编制其窟号,测量其部位,摹绘其像饰,鉴定其时代,考论其价值,以为可继云冈、龙门鼎足而三”,可以说“实与发现敦煌相伯仲”。“大足石刻”一名,首因考察团使用而延续至今。
此次考察之后,大足石刻逐渐为国人知晓。
新中国成立之后,大足石刻这一艺术瑰宝,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1952年11月12日,大足县政府成立大足县文物保管委员会,下设大足县石刻保管所。1953年6月更名为大足县文物保管所。1955年,曾担任过大足县文物保管所负责人的陈习删,撰写完成17万余字的《大足石刻志略》,当年大足县政府油印80多册,函送各级有关单位和专家征求意见,是为大足石刻史上首部专著。
1961年,国务院公布北山、宝顶山摩崖造像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国务院公布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将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以及北山多宝塔列入北山、宝顶山摩崖造像之中。迄今,已有75处石刻造像点,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大足石刻这一文化概念,也逐渐在世人面前清晰起来。大足石刻是大足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它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兴盛于两宋,余绪绵延至明清,历时千余载。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尤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刻最具特色,是世界石窟艺术中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间最为辉煌壮丽的一页。
大足石刻植根于悠久的巴蜀文化沃土,以鲜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特色,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的典范。同时,作为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与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
以雕刻细腻、精美典雅著称于世的北山石刻,可谓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建于南宋初期的“转轮经藏窟”距今虽已800多年,但保存完好,宛如新刻,被誉为“世界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宝顶山石刻是一座宏伟精深、充满人间情趣美的佛教艺术殿堂,由一代高僧赵智凤于南宋中晚期清苦70余年主持开凿而成。造像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是世界上罕见的一座有总体构思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
1999年12月,在大足险峻山崖上保存的这些绝无仅有的系列石刻,以“美术价值之高,风格和题材之多样化,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水平;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密宗,与中国的道教和儒家在大足石刻造像中三教合一,首次形成了影响巨大的三教和睦相处的现象;在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宗教信仰兼收并蓄的现象在大足石刻这一特殊的艺术遗产中得到了具体而形象地表现”三项标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至此,大足石刻走向了世界,成为重庆市迄今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记者 周尤)
大足县文物保管委员会成立通知。(大足区档案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