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所见陕西道教保护生态环境之史实

2025-09-10
0

作者:张方   来源:中国道教协会公众号20231112


白云山.jpg

图片 佳县白云山道观


  目前,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之一,由环境恶化引发的种种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重大因素。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文明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道教所提倡的“道法自然”“万物共生”等理念恰恰契合了时代的需求,能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有益的补充。


  道教推崇老庄的“天人并生、物我合一”思想,认为天地、人类与万物是一个生态圈,三者互相依存、互相利用,只有三者和谐相处,处于协调、平衡的状态,才能各自获得安全的生存环境。因此,道教自古以来就强烈反对破坏自然的行为,并十分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近来,笔者在整理陕西道教碑刻的过程中发现许多道士植树造林、保护山水的记载,这些碑文便是古代道教保护生态环境的很好例证。


关于道士植树造林的碑刻


  道教所向往的修炼之地,无一不是花草树木繁多、珍禽异兽成群、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的理想世界。为此,道士们努力将自己栖身学道之地营造成现实中的人间仙境。“非宫宇则无以示教,非山水无以远俗”,在大部分修建宫观的碑记中,我们都能发现道士种植树木园圃,将宫观营造成绿树成荫的山水园林的记载。如“兴筑观垣三百余堵,杂树诸木无虑百株”“缭以周垣,植以众木”“培植松竹花药。山水泉林”“老木参天,枯枝屈地”等等,此类描述,不胜枚举。


敕建香岩寺新创万桃山序.jpg

图片 敕建香岩寺新创万桃山序


  除了对宫观本身的营造以外,还有一些道士在宫观周边大量植树造林,绿化山林土地,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如康熙四十二年(1703)《敕建香岩寺新创万桃山序》碑,现存榆林市榆阳区刘千河乡殷家畔村香岩寺正殿中,其中便记载:


  万桃山百果园之名何昉乎?缘道士温冲翔始也。道士曷以居乎?尔为重修香严寺也。重修香严寺矣,曷以成万桃山百果园也?道士恐日久年深,寺宇仍然倾颓,故力创万桃山百果园,冀山园与寺相□而垂于永远也。道士本兴县人,年二十一到榆,从天神庙李师为黄冠。食淡饭,冬夏冷炕,跣足蓬头,日夜趺坐,或三年、或一二年常不语。自己已廿□岁,游南山锡水洞访道。迨辛未归,路经香严,发愿重修,工竣。每值严冬盛暑,风雨霜露中赤足种桃栽果,无间昼夜。如是一十二年,桃齐万株,果集百类,凡东南之秋实春葩,咸布于寺之前后左右,因名其山为万桃山,园为百果园焉。且其一人开凿填渠,不日即成,石田稼穑,无不条畅茂均,似有神助者,噫嘻!异哉!夫榆阳自先朝余肃敏徙镇以来,巍然百雉,烟火万家。虽为三边之首镇,然长塞气肃,风高水寒,地瘠不产果木,今古同然。况香严居榆东,蜿蜒百余里,四周沙岗石岭,杳木白草荒烟。尤其窘绝,又安望各卉缤纷,群枝垒历,如所云万桃山与百果园哉?1


  榆阳的香岩寺虽名为佛寺,实由道士温冲翔住持。榆阳气候风高水寒,土地贫瘠。香严寺所居榆东,蜿蜒百余里,均为沙岗石岭,杳木白草荒烟。温冲翔不畏艰难,一人开凿填渠,花费了12年时间,最终栽种桃树万株,果树百类,将沙岗石岭变成了万桃山、百果园。与香岩寺情况相似的还有榆林市的佳县白云观。明末清初孙海峰所撰的《白云山种松记》,现嵌于佳县白云观五祖祠墙壁之上。其载:


  树松之计与树人并重,谓山可无树,将人亦可无衣。矧松脂入地为琥珀,龙血亦为琥珀,则松固木中龙类也。山不树松,如丽姝不得罗襦绣带而骄语綦缟,能发其惊鸿游龙之态否耶?且松实备山之胜,落落长年,有山之淡;郁郁横影,有山之华;斑碧苍然,有山之色;浓阴幽然,有山之润。若此者将不得为兼而全有之已乎!于是,鸿阳津津意解,遂请路金于基先刘氏,得抵晋蔚汾于相楚孙氏,石楼山取松种三百有奇。自石楼经蔚汾抵黄河,陆行约百里许。得移舟行水逆走,山顺走风,为碛者如、为湾者如、为洲者如,约又百里许。鸿阳竞以渔艇二,飞涛跃波,如达摩乘苇、列子御风,舣舟至白云麓下培之。2


  鸿阳即佳县白云观住持李守鹄,其为了在山上种植松树,陆行百里,又驾舟水路百里,到山西石楼取松苗三百余株,回山栽种。佳县白云观亦属生态贫瘠之地,道士李守鹄为得松苗,竟跋山涉水,远赴石楼,可谓艰辛异常。白云观现存刘光秀所撰《后种松记》碑又云:


葭南越五里许,白云山岳淹环拱,殿阁雄耸,知云粗备矣。但卉乏,山童、香客、骚人往往有枯木寒鸦之叹。本山羽士守鹄发大愿力,广种昙花,闻晋之晋邑石楼山多产松林,遂躬诣募化。幸巨望孙君率众维那各施松种,共得三百有奇。随觅水泅小舫载松顺流而下,移植山场。乃以人心之诚,感神明之灵,或五日一雨,或十日一雨,自春洎秋,□择沃地膏洽,松之根黄,渐兮土培,根之萌蘖,渐兮日滋,现今生活者二百有奇矣。今而后郁郁葱葱,养成□抱,时而日映云霭,则岚光百邑;时而凤巢鹤唳,则灵瑞万状。虽与阆苑蓬莱并争厅观,何也美哉!3  


  可见,李守鹄不但主张在山上种松树,而且还广种昙花,改善环境。经过李守鹄绿化过的白云山郁郁葱葱,岚光百邑。


  道教不但主张在环境恶劣的陕北黄土高原上植树造林,即便是森林资源丰富的陕南地区,道士们依然不遗余力地植树造林,营造宫观环境。乾隆五十年(1785)《洞阳宫修城栽树碑》,现嵌于汉中市城固县洞阳宫前碑廊之中。其载:


  洞阳宫旧传为三丰祖师得道处。古树苍茫,怪石森罗,极汉南之大观。然戴顶场所,杂木丛生,且往往为樵夫、牧竖所伤。兹有住持道人张复元与徒陈本秀发心培植,苦化十方,积金百余,修逼火城一围,约百余千丈,栽松杉三千有奇。此不但山巅生色,即汉南一郡风气,关系匪小。特恐无知者流,或肆行放火,公然剪伐,因求序于予,勒之于碑,以图久远。4


  洞阳宫道人张复元与陈本秀募化十方,在山中栽种松杉三千余株。直到今日,他们种植的松杉依然对当地环境优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汉中地区志》记载,此山最大的铁杉高23米,冠盖43平方米,最大的油松高24米,冠盖64平方米,均为当时道士所植。5


  道教宫观除了道教自身募化信众植树造林之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通过宗教营造的神圣性,由政府出资拨款栽种树木。如现存于黄帝陵轩辕庙的宋嘉祐六年(1061)《黄帝陵栽种松柏圣旨碑》中所载:


  按图经,有桥陵,黄帝葬衣冠处。及唐大历中,置庙于州北桥山下。开宝时……官致祭……取索到本州岛界小松柏约一千余根,共估价钱拾贯……上栽植,欲乞特降指挥施行□栽了日,许坡近便,中等下……斫伐……敕旨:右奉圣旨,宜令坊州依所奏施行,如栽种数目……于第四等……户内,差叁户巡守。札付坊州。准此。嘉佑六年正月二十八日。本州岛已依前项中书札□□圣旨,指挥差人栽种到松柏树木大小一千四百一十三根。……县第……差寇守文、王文政、杨遇等三户巡守,仍免差役,仍免粮税……圣祖庙道士任维素、常切提举照管及具状申报。6


  由此可见,黄帝陵的一千多株松柏俱由朝廷出钱买苗,指挥差人栽种,最后,交由圣祖庙道士照管。


禁止砍伐山林、毁坏物种的碑刻

留侯祠禁伐树木碑.jpg图片 留侯祠禁伐树木碑


  “仙道贵生,度人无量”是道教伦理观念的总纲。他要求人们爱护树木花草、昆虫鸟兽、山川河流。道教戒律《老君说一百八十戒》曾规定:不得烧野田山林;不得妄伐树木;不得妄摘草花;不得妄凿地,毁山川;不得渔猎,伤煞众生;不得妄上树探巢破卵;不得冬天发掘地中蛰藏虫物;不得笼罩鸟兽等等。7因此,道教在修建宫观、植树造林的同时,往往会利用神圣权威或借助官府的力量,将这些山林建设成保护区。如《西岳华山志》记载:“华山之上,山之上,或谷内,或道庙中,但有生死树木,名曰神林,禁人采伐。如有犯者,立祸于身。”8同样,在如今许多的道教宫观中也保留有当年禁止毁坏树木、捕猎鸟兽的碑刻。现存于汉中留壩留侯祠的道光二十八年(1848)《禁伐留侯祠树木碑》便记载:


  署留坝抚民分府升用分府直隶州兼管捕盗水利事务加五级记录十次张。为查某事照得厅境紫柏山留侯祠为北栈胜区,抱水环山,相峙媲美,所有山林树株,理宜培植,茂盛以壮观瞻。即本祠住持添修庙宇所需木料,各处购采,不忍加以斧斤,附近居民同具此心、此理,自应一体护惜。本分府近闻有等无赖之徒,欺压住持,视若无主之物,任意侵伐,实堪痛恨。除已往不究外,合出示严禁为此示仰居民人等知悉,嗣后互相保护,毋许斧斤入山场损树株,倘敢仍前侵伐,该乡保、住持立即指名送案,以凭究治。9

黄帝陵圣旨碑.jpg

图片 黄帝陵圣旨碑


  汉中留坝县张良庙周边山林茂密,张良庙道士即使修建庙宇,也都是在他处购买木材,不愿去砍伐周边山林。但是,这些树木却屡遭不法山民的砍伐,住持道士无力禁止,只有禀告政府。于是,留壩厅同知颁布禁止砍伐道观周边树木的命令,刊刻成石,存于观中,用来警示山民。还如,上文提到的黄帝陵轩辕庙,则是由元代皇帝亲下圣旨来对陵内树木、鸟兽进行保护。现存于黄帝陵轩辕庙的元泰定二年(1325)圣旨碑,这样记载:


  皇帝圣旨里,陕西等处行中书省,据道人罗德信状告□二十……延安路中部县住持道人伏为状告,本县东古迹保生宫……轩辕黄帝殿宇一处,并北山桥陵一所,迄今异代,每年春秋,官降钱数……等不畏公法之人,执把弹弓、吹筒,辄入本宫,采打飞禽,掏取雀鸟,将飞……兽损坏。又有愚徒之辈,泼皮歹人,赍夯斧具,将桥陵内所长柏树林木……等事,乞禁治得。此检会到,钦奉圣旨,节该和尚、先生、也里可温、答失蛮人等祝延圣寿。但属宫观寺院里底田地、水土、竹苇、碾磨、园林、解典库、浴堂……拣甚么差发休要者,铺马只应休着者,地税商税休与者,更……咱每明降下圣旨,无得推称。着诸色投下气力,要可休与者,别了的人每不怕那甚……除钦遵外,今据见告省府,令给榜文常川,张挂禁约,无得似前搔扰……犯之人,许诸人捉拿到官,痛行断罪施打,须议出给者。10


  由于黄帝陵轩辕庙屡有不法之徒前去打猎伐木,对生态造成严重破坏。守庙道人状告至朝廷,请求禁止。这通圣旨碑中不仅提到保护庙内树木,而且还提到保护了树林内的飞禽走兽。


  另外,据民国《西乡县志》记载,南宋绍兴五年(1135),汉中西乡县午子山道观修建顶观时,植有白皮松万株。民国二十三年(1934),盗伐山内松树的行为,屡禁不止。时在南京国民政府任职的西乡人刘百泉,致函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及汉中警备司令赵寿山。赵寿山签发《汉中警备司令布告》,并派驻守西乡的部队缉捕盗伐白皮松两人,盗伐之风遂止。午子山道众遂将此布告全文刻于石碑,镶嵌于午子观底观的墙壁之上。其全文如下:


  陕西汉中区绥靖司令部布告第△号:为布告事查午子山油松乃国产奇木,森森郁郁,借以壮名山观瞻,远近驰名,不宜摧毁。近有少数劣徒,胆敢肆窃渔利,殊属有伤国粹,而玷胜景,台行严属禁止。自经此次晓谕之后,倘敢故违再行窃取者,查出定行重办,决不姑宽。凡我合境人民。其各一体周知,切切此布。司令赵寿山。11


  直到今天,午子山仍有白皮松林1400亩,其中最高的树有21米,树围4米多,树冠覆盖202平方米。午子山白皮松林面积之大,生长之好亦为汉中之冠。


关于保护和利用水源的碑刻


  水源的保护与利用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道教自古就十分重视水源的保护。上文提到的《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就有“不得竭水泽”“不得以毒药投渊池江海中”“不得以秽污之物投井中”等戒律。在陕西的道教碑刻中也有关于道观保护和利用水源的记载,尤其是在水源匮乏的陕北地区。如现立于佳县白云观的嘉庆六年(1801)《重修白云山仙人井记》记载:


  白云山旧无井泉,杨继白于康熙十一年来游,经山之南一指顾间,顿令清泉涌出,遂凿石糟以为池,时呼其水曰仙人井。说者谓玉风真人所留遗,谬已。杨继白者,晋人也,一号全真,颇有仙气,州守闵三元见而敬之,井成之后,邈然不知所之。第历年已久,其井为泥涂所塞,迹亦几于泯灭。己未夏五月,州阴阳典术杜子讳宗文者,以修葺各处庙宇游行至此,喟然叹曰:此仙人井故址也,曷可令其终于没没乎?于是默为祷祝,谓:仙人有灵,假手于弟子,使泉水复出,幸甚!祷毕,即曰督工,掘去泥涂数十斗,而泉复涌出,又恐其久而易塞也,覆以石洞,使泥涂不得更侵。12


  此碑讲述了白云山道观挖出水源,并建洞加以保护的事情。类似情况还有神木的二郎山。二郎山庙现存有1961年所立的一通无名碑,记载了二郎山真武祖师会与信徒捐资在山上建造窖井,用以饮水与绿化山林。其云:


  此地崇山峻岭,苍松翠柏,仰观天空,一望无际,俯视□□,□水绕西,诚一邑秀景也。可惜如此佳境,破毁不堪。幸有朱君佳居山巅,不辞劳苦,□□建筑山砭栽植种田,沿山一带,培养树活□棵□,深思无水浇灌,难以长生,奈山高河远,□水不便。擬议山顶凿井蓄水,□用□众商议同人合意,延工估计用□浩大轻举,不日于戊戌春,政府号召□□培植,绿化祖国,偶来□林□仇可某公遨游详述打井甚喜,慨助资百元当即,后祖师会助资廿元,随缘小募,共襄其事,河□觅工,不两月间,井已告成,俟天雨淋淋,窖积水盈,既便浇树,□□人饮,三年计划,绿林茂盛,浓叶阴阴,岂不美哉,所愿后之同志源源相维,永护罔替。13


  二郎山所建窖井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三年之后,二郎山绿林茂盛,浓叶阴阴,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这种保护与利用水源的做法,除了缺水的陕北道观之外,在水源较为充足的关中地区道观中同样常见。他们为了营造山水园林以及便于生活,通常在修建时便选择山泉,小溪等水源附近。如清代《重修金台观朝阳洞暨新开吕祖洞、文昌祠碑记》记载,观中“八角空洞在右,娑罗泉在左,源出观下崖侧,两瓦合而水流其中,其深不可测,其妙亦不可思议也”。14还有明代《重修玉泉观丛林碑记》中云:“奇花异卉,而清香袭人,中有白鸡泉水出两窍,支流成沼,凿而成水,涵洪清澈,可饮可□。”15这些道观对水源十分重视,通常都建有亭榭洞渠等加以保护,这样不仅解决了饮水问题,而且还能为道观增加一道景观。


  总之,古代的道教宫观虽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生态观念。但是他们秉承着“道法自然”“万物共生”的朴素观念,通过植树造林、禁止杀生、禁止毁坏山林、捕猎鸟兽等手段,维护和改善了道教宫观及其周边生态环境。他们的很多做法,直到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本文刊于《中国道教》2023年01期。)


1.王富春:《榆阳古代水利与文物》,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 年,第223~225页。

2、3、12.云子、李振海:《白云山对联碑文》,白云山内部资料,第107、108、125页。

4、9.陈显远:《汉中碑石》,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第219页。

5. 郭鹏:《汉中地区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180页。

6、10.陕西省公祭黄陵办公室:《黄帝陵碑刻》,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 年,第2、9页。

7.《中华道藏》第29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316页。

8.王处一:《西岳华山志》,《中华道藏》第48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189页。

11.《汉中警备司令布告》碑,原在西乡午子山底观,现存西乡县文管所。

13. 碑现存于榆林市神木市二郎山风景区。

14.《重修金台观朝阳洞暨新开吕祖洞、文昌祠碑记》,现存宝鸡市金台区金台观。

15.《重修玉泉观丛林碑记》,现存宝鸡市陈仓区南昌宫。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