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宗权
来源:西南文献公众号 20250207
《全真正韵》起于何时至今难以确定,从全真教创立算起,至今约有八百年之史。经过历代高道不断增饰、丰富、完善与革新,流传至今,已蔚然完备,乃研究全真道教神仙信仰、教理教义、斋醮科仪不可多得之资料,可谓弥足珍贵。《全真正韵》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受地域文化影响,形成各种流派。诸流派之中以京、陕、甘、豫、鲁等地流传的“北派”为著,其科仪、经韵、秘旨、经典最为完备,流传时间久远、传播地区广泛,在诸派之中影响最大。其音乐以及仪式相对统一,其他各派皆以其为源头正宗。本文重点考察西北道教与《全真正韵》的渊源。
一 楼观道与道教韵学
自南北朝起,楼观道以陕西周至楼观台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声名远播。周、隋之际及唐初,楼观道进入鼎盛期。
早在隋代,楼观道就有“法曲”流传。唐代时,宫廷雅乐与楼观道教斋醮关系愈发密切。楼观南接终南山,北临渭河,西靠巴蜀,东近长安京都。楼观高道常出没于宫廷,唐王朝又多亲至楼观进香、祭祀、斋醮,楼观道教斋醮科仪以及经韵音乐受其影响,名著一方。
除隋唐宫廷雅乐外,以清修为主的“北腔”韵腔亦贯穿楼观斋醮。长安古都文化底蕴深厚,秦岭民间“道情”繁盛,庙会悦神社戏频繁,都对楼观斋醮音乐产生影响。以终南山为曲目的“道情”甚多,而《全真正韵》诸多经韵与终南山“道情”有相似之处。隋唐“道情”,多来源法曲,然又脱离道教仪式,多为道教经典故事内容,留传于云游道者手中。多以渔鼓、尖板、云香板、摇鼓、撞铃等打击器乐伴奏。音乐亲近百姓,深受喜爱。全真经韵音乐亦有迎合此种通俗说唱音乐。由此可见,“道情”是道教音乐向“俗韵”发展的实证。
全真道祖师王重阳创教之初,楼观斋醮是以唐宋雅乐及终南清修派之“北腔”为经韵主体,王重阳内丹学说与斋醮科仪等或直袭楼观道。
王重阳出生于距仙都楼观不过十里之遥的陕西鄠邑刘蒋村,鄠邑道观诸多,多数道徒为楼观道派,并承楼观道教理教义、斋醮音韵。王重阳自幼受“道情”耳濡目染,《重阳全真集》中道情内容相当可观。而“全真七子”居秦陇多年,自然也受道情影响,且皆为道情专家。南宋至明清,全真道神仙故事多以“道情”形式流传世间。
王重阳崇尚内丹清修思想,或受楼观道隐居不仕意识影响。早期楼观道直承老庄思想,强调“返本归真”,主张性命双修,不重黄白烧炼之术。魏晋南北朝时即编撰流传《太上老君经律》,首开崇尚出家制度之先河。其思想以及所有清规戒律,被初创全真道教吸收与应用。
二 龙门洞与全真韵学
龙门洞北近崆峒山,南接终南山,古名灵仙岩,相传周时尹喜真人曾隐居于此。唐宋时亦有道教活动。金大定十九年(1179),“全真七子”之首马丹阳由关中赴平凉、华亭传道,途经龙门山,召集信众,于此建重阳会。
据《潘溪集》所载,丘处机居潘溪六年、龙门七载,频繁为人斋醮,且提倡崇俭戒奢。丘处机居“龙门洞七载”,在此期间,对全真斋醮科仪、经韵音乐,进行规范与研究。在《望蓬莱·赠众道友》中言:“神仙缥缈太虚私,世俗无由得见之。幸遇门庭开教化,临逢斋醮莫推辞。”认为以神仙故事教化世人,既神秘不可及,又过于空洞,世人因无由见之而难以收效。通过斋醮教化,百姓容易接受,利于教化。
三 西安八仙宫与全真道乐
西安八仙宫,原名“八仙庵”,创于北宋,金元时归入全真道,经历代主持相继增建扩修,明时已名著天下,成为“全真道教十方丛林”,是全真道教斋醮科仪以及经韵音乐的传播中心。
传戒活动是全真道教斋醮科仪以及经韵音乐的主要传播途径。八仙宫继承全真传戒传统,精心培养一大批道教经典、斋醮科仪以及经韵音乐人才,为全真道教斋醮科仪以及经韵音乐的教育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另外,八仙宫一直延续着唐宋官方办学形式进行道教经籍、斋醮科仪以及经韵音乐的教育。金元以后,全真教要求十方丛林宫观主动办学,称为“官学”。学习期间一般由十方丛林的高功大师传授道教斋醮科仪以及经韵音乐,且不得辞其责。要讲授道教斋醮科仪规范、书写疏文规范,演礼、传授道教经典,还要传授全真十方经韵大小七十二条,以成都二仙庵《全真正韵》为基本教材,教习丛林钟鼓钳锤交接板法、经坛七星鼓、烧香鼓、铙钹等法器打法。
八仙宫道乐属全真十方韵体系,有着极其严格的传承及传授系统,其斋醮科仪、道乐经韵皆由历代高道口传心授。吸取了许多西北打击器乐的特长,表现出混沌、质朴、雄浑的“秦音”风格。
八仙宫所用经韵虽然以《全真正韵》为蓝本,但其流传全真经韵远不止这些经韵,根据八仙宫高功们的手抄本我们发现,八仙宫高功学十分重视禹罡步法,其几十种禹罡的行走都要伴奏不同的经韵曲牌。
四 西岳华山与《全真正韵》
华山是道教名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盛传道教斋醮科仪历史久远,早在北周时,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道教斋醮类书《无上秘要》就是以华山道士王延为首编纂的。唐代以前,华山皆为楼观道派,所用斋醮科仪以及经韵以楼观道派的“北腔”为主。
华山道教应用《全真正韵》的历史远早于北派其他地区的宫观。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全真道教开始传入华山,并开始为人斋醮。后来,丘处机再传弟子姜善信隐居华山王刁洞,华山从此有全真龙门派道士居住,并称作“华山龙门派”。华山有龙门派道观十八处。后来全真七子之一的郝大通常居华山,开创“华山”道派,他还专门注解了全真斋醮经典《救苦经》,表明华山全真道派注重清修,斋醮经韵不尚华丽,注重沉稳雅静,达悟真谛。
因地理位置和传教关系,华山道教同陕西境内的八仙宫、楼观台、龙门洞、重阳宫、张良庙以及甘肃天水玉泉观、兰州白云观、河南洛阳上清宫、下清宫、吕祖庙来往频繁,许多斋醮高道也便相互来往,相互学习。华山自明清以来便开办丛林“冬学”和“春学”,教授全真斋醮科仪、经典、音乐、高功等知识。所请传授高功一般来自本山或者附近丛林宫观。所以,华山斋醮所用经典、科仪、经韵音乐等与之皆大一统。从华山邹通玄道长保留的《全真秘旨》来看,华山应用的全真经韵以及科仪似乎比西安八仙庵要早一些。
五 甘肃兰州韵与全真道乐
甘肃兰州一带全真道教既应用《全真正韵》,又应用兰州地方的全真经韵。例如,著名宫观兰州白云观就一直应用《全真正韵》。由于兰州白云观与陕西八仙宫、楼观台、华山等道观来往频繁,且兰州历代高功多学自陕西八仙宫,并以八仙宫《全真正韵》为正宗,其经韵、经典、科仪与之基本一致。兰州地区信众崇信道教斋醮,所以,兰州地区的斋醮活动要兴盛于陕西一带。这样,全真道教不常应用的科仪、经韵,却在兰州盛行流传。而白云观全真道教将《全真正韵》与“兰州韵”交叉应用,成为全真道教音乐一大奇观。